說來慚愧,我雖誇口說自己有逾十年的馬拉松經驗,但回顧起來,當真算是初窺門徑的一刻,卻要等到 2014 年的聖誕節前夕,在我遇上馮華添教練之後。
我的馬拉松生涯大概可分作三個階段,第一階段是門外漢式的亂跑一通。那時候的訓練沒任何計劃,每年也只參加一次在農曆年前後舉辦的香港渣打馬拉松,對比賽沒什麼期望,只想能保持跑動的姿勢撐到終點,但奈何卻每次都要當上「步兵」收場。
如此渾渾噩噩地虛耗了好幾年,到我在 2011 年遇上了一班逢週四會在沙田運動場一起操練的跑友,加入了他們的「河畔大勇隊」後,我才進入了跑步生涯的第二個階段。那時候我開始學懂要以 interval 來提升速度,也認識到 tempo run 對增強耐速的重要性,逢週六與跑友們一起進行的長課除了能有效提升耐力外,也是大家會樂在其中的一次週末聯誼。而我對比賽成績也開始有要求了,會渴望自己能跑進 sub-4。
終於在 2013 年的香港渣打馬拉松,我跑出了 3:54:34 的第一次 sub-4 時間。至今我仍然記得當日在維園衝過終點線的一刻,那份激動的心情,那份甜美的成功感,一切都歷歷在目。
這之後有一段長時間,我覺得 sub-4 就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,會認為能跑進 sub-4 就是對自己有所交代,而這也是我的極限,是不會再有大幅進步的了。若不是我在後來遇上了馮華添教練,我想我會一直維持在這一階段直到今天。
與添 sir 的相遇純粹是湊巧,那時候我報名參與了某旅行社舉辦的 2014 年日本奈良馬拉松旅行團,而添 sir 是當時團裡的隨軍教練,有點像是顧問與指導的角色。還記得在比賽前一天的清晨,添 sir 帶領我們在酒店前的停車場上晨跑,就在他觀看過我的跑姿後,他問我的目標時間是多少。我自豪地答他我想跑進 sub-4,沒料到得不到他的讚許之餘,他還對我說:「若你肯認真跟我練習的話,sub-330 也是輕而易舉啦。」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
那次的奈良馬拉松我不負所託地跑出了 sub-4,但 330 這個我在往日從沒夢想過的數字,經添 sir 一說後便一直烙印在心中。回港後即使半信半疑,我倒決定加入了添 sir 在黃竹坑運動場舉辦的長跑訓練班,第一次有系統地進行馬拉松練習。
每週六天的跑步訓練,與師兄們你追我逐的跑圈練習,讓我好像突然開了竅般,一下子便躍進了跑步生涯的第三個階段。在經過短短八週的訓練後,我便在 2015 年的重慶馬拉松跑出了 3:32:43 的成績,個人最佳時間大幅縮短了 22 分鐘。而 sub-330 的夢想也不用等得太久,就在同年九月的柏林馬拉松,我終於以 3:24:39 的成績第一次嚐到 sub-330 的滋味。
系統化的訓練為我推開了一扇窗,讓我窺見了一個全新的馬拉松世界,也讓我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自己。
(待續)